政策支持中药产业快速发展,中成药在行业占据主导地位

发布时间:2023-06-16     浏览量:    分享到:
返回列表

政策顶层设计强势推动中药产业发展。

 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,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,为新时代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。从2016年开始中医药立法到2019年《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进一步在顶层设计上将中医药的位置提升,并对中医药种植保护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与传承创新、管理体制等做出了一系列规定。

 

在新冠疫情发生后,中医药作为我国特色的医疗体系,对新冠的治疗做出了差异化贡献,也再次确定了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特殊位置,推动中西医互相补充、协调发展战略。

 

2022年出台的《“十四五”中医药发展规划》则从医院、床位、人才、药材、传承创新与支付端各方面给予了中医药全面的可执行的政策指导,进一步增强了中医药的地位。而在2022年12月的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(2022-2035年)》中,医药部分仅对中医药做出了积极发展的指示,也再一次表明了顶层的支持。

 

2023年2月,国务院又下发《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》,进一步加强“十四五”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。中药应用细化政策频出。医保支付方面,主要表现为降低中药准入门槛,放宽支付限制。我国的医疗支付体系一直以医保为主。近年来老龄化和新生儿数量的减少都让医保压力巨大,从而使得很多医药细分领域,虽然支持力度不减,产品上市速度也逐步提升,但是销售方面还是存在很大问题。医保政策在中药端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支付端倾斜。主要有将符合条件的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、将医保支持与中医药传承发展挂钩,在医保准入端降低中药门槛。支付方式上,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。同时,对前几年限制使用医院等级和使用场景的中药注射剂逐步松绑。而在浙江省医保局的文件中,更是实行中医医疗机构“中治率”与医保支付激励挂钩,提升中药与中医服务需求。

 

集采政策主要体现为减少降价幅度。中成药已经在多个省市联盟展开集采,相对于西药集采的降价力度,中成药降价幅度相对温和,独家品种降幅更小。本身集采就是以量换价的模式,在降价幅度不大的情况下,更利于中标企业业绩。2023年3月27日,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也出台了全国中成药集采规则,除了价格竞争外,还有技术评分和复活规则,对于大企业竞争格局较好,预计整体降价幅度温和。

 

医疗服务政策突出扩大服务覆盖,提升中药站位。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,增强基层医疗中医药覆盖力度;对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覆盖面、能力建设和人才配备进行了量化目标,增加中医药的潜在市场。同时,在康复科、妇幼健康领域推动中医药的医疗认可度。此外,强调加强综合医院的中西医结合能力。总体而言,就是在医疗服务中提升中医药的站位。

 

出口方面则是支撑中药贸易。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验总结,在新冠疫情中,中药在疫情防控和治疗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。加之国内对于中国特色产业的重视,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发展方针下,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,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向世界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国内中医药政策提出了配方颗粒和中药创新药两个新的方向。配方颗粒方面,2021年长达20年的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结束,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实行备案制,不再需要申请批准,其质量监管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。中药配方颗粒相比于中药饮片来说,服用便捷度更高,在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持续出台下,行业迎来扩容。中药创新药方面,随着《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》的发布,鼓励中药创新,推动中药创新药审评效率,使中药创新药也享受到创新支持的改革红利。

image.png